《设计》杂志对IXDC国际体验设计大会深度报道

在《设计》杂志最新的2014年9月刊上,对2014IXDC国际体验设计大会进行了深度专题《引领设计变革之路永不止步》报道,充分地肯定了IXDC在推动设计变革及用户体验方面所做的贡献,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报道吧。

7月20日下午,为期五天的“2014国际体验设计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精彩闭幕。本届大会由IXDC(国际体验设计大会)主办,围绕“用户体验战略”的主题,开设演讲、主题峰会、工作坊、圆桌会议、名企考察、优秀作品展多种形式,全方位多层次解读“用户体验战略”,为与会者一起共享这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用户体验饕餮盛宴。

来自GOOGLE、飞利浦、斯坦福、腾讯、京东、百度、微软、淘宝、网易、阿里巴巴、华为、小米等高校和知名企业的行业翘楚以他们自身丰富的行业经验为大家带来78场工作坊,开放式的创新学堂,3000多名同行共同思考与探讨,聆听国内外专家与精英的大量成功案例,直面沟通,深入其中进行调查与分析,共同把握前沿设计思维与趋势,开拓视野,启迪思维,提升能力。

 

《WHAT ROLE DO YOU PLAY?——创新设计力进阶》


伴随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更多的是需要UX体验设计师的创造力。UX已经成为贯穿产品的战略,而不仅仅是一个设计。那么究竟应当如何成为一个能够给用户带来良好体验的、具有设计爆发力的UX体验设计师呢?
任婕说,互联网有很多表现方法,曾推出赛程壁纸,但是因为没有版权,被广泛抄袭。她先后询问了在场参与者的身份之后介绍了今天将分享的内容。任婕说《创新设计力进阶》这个题目有点大,嘉宾带着UED团队,常常和团队人员强调设计力,她询问参会者:“在设计中最难的是什么?”参会者们回答:点子、推动力和如何体现设计的价值。之后任婕回归主题,她说,除了有很好的专业功底,怎样实现想法并让对方接纳和认同?重点是影响力,如何提升你的影响力?今天我们将介绍一些方法和步骤让大家去尝试。“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以体验为中心的设计”这种词常常被提及,但零碎化的东西不能完整的表达体验设计。

任婕为了促进参会者踊跃发言准备了很多贴心礼物。嘉宾放了一瓶开口盖子向上设计、一瓶开口盖子在底部设计的番茄酱引发了大家的思考。参会者发现,右边的番茄酱是立体的设计,除了考虑品牌商标的设计还考虑到用户的使用体验,看起来不难的点但想到很难,打破固化思维是比较需要的,需求和现实的对接是非常重要的。客户这种非专业人员可能不能表达用户需求,但表达出来是“我不喜欢蓝色”,但其实他传达的是“我不想要不优雅的设计稿”,这个转化是设计师需要做的:挖掘并理解用户需求。这便是为什么我们现在强调体验设计。

人的行为习惯、声音、背景、环境、视觉效果等等是立体的设计层面,当下我们设计师需要关注的点更多而不仅仅是过去我们的单纯的平面或工业设计。喜悦开心嫉妒等感受,情感其实不分好坏,重要是我们抓住它的方向,强刺激、悬疑感也是一些游戏为用户带来的感受。而讲到产品模块,利益关系、处理的层次等等方面又是我们需要平衡的,不是互相取代和替换的。产品价值观需要产品经理好好把握,设计师和工程师可以根据明确的指令做很多的尝试,产品经理应该明确价值观和方向,这样团队会更好的合作和推动。在这方面,腾讯的价值观是社会责任,比如其基金会,希望大众能一人拿出一元,这样会是很大的财富;不仅如此,荣誉奖励(互联网常用此法,点亮荣誉勋章等)、长期月捐可能会提高很多用户积极性。

 

《如何通过设计促进产品商业收益》


身为设计师的你是否被如下情形困扰过:精心设计满怀期待的创意,用户视而不见;熬夜出的设计方案,又被BOSS拍回来了;改版N次也没有提升收入/PV/UV/CTR;年底到了KPI又成了浮云……百度UX经理方传兵通过方法介绍、实战经验分享和分组讨论,与参会者深入探讨如何通过设计和用户沟通、如何通过设计和老板沟通、如何通过设计创造产品价值的问题。

方传兵一直从事百度核心商业产品开发的UE相关工作,研究、探索怎样通过设计将流量变成钱,寻找用户与商业之间的平衡。他在百度商务搜索部负责组建该体系的UE团队和其团队管理工作(CSUX)曾从事互动广告设计,服务的客户有索爱、联想、YAHOO等。他做过视觉方面的工作、而后又继续从事交互、用户研究的工作。他活泼的演讲风格迅速与参会者拉近了距离。
方传兵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身为一个交互设计师,了解用户的心理和行为是有多么的重要。设计师通过修改小小的行间距,由18PX调整为20,微小的改变让用户的阅读变得更清晰,更容易,如此微小的改变却产生了巨大的收益。这就是设计师的商业,也是UED产生的作用。接下来,主讲人开始讲解设计是如何与用户产生交流与共鸣的分组讨论练习:以生活中的一个产品为例,找到你和用户之间的公共区域。方传兵总结出三个方面,一是如何触动用户,其次是你的工作如何呈现出来,最后是如何与老板沟通。主讲人认为设计师不仅要关注设计,而是要了解社会,了解你的用户,了解你的对手。这一观点很独到,他说你的对手不仅指的是竞争对手,而且还包含你的老板和你的用户。这里的对手不是指一种敌对状态,而是你要面对老板和用户提出的新需求所带来的挑战。
方传兵说,在工作中,要建立一个标准来衡量自己多种方案的设计,这是为了要看到设计上的变化。为了自己有依据可查询,跟老板沟通的时候要让你的结论可视化。比如说你可以利用眼动仪的分析数据来说明哪个方案更优。让老板明白你的结论,沟通简单且高效。我们要站在用户的角度去看待产品是否真的好,“站在用户的角度”就是我们的王牌。我们要在工作中呈现可见过程,把你的工作思路呈现给老板看,让他了解你的思考过程,也可以让自己更好的检视工作。设计师要跟进开发过程,信息的传递确保正确。

究竟沟通方式用什么最好?方传兵说,应当用你擅长的方式来传递核心内容。无论工作汇报或者提案,你希望对方听到什么?让他感受到什么?这件事情沟通之后对他产生了什么样的帮助。设计论证的观点需要论据充分。不要让老板纠到你论据中的漏洞。逻辑要清晰,数据来源要有据可循。制造一些神秘感,让老板(或客户)充满期待。让老板觉得这个方案所花费的费用值得。还要让你的老板(或客户)有参与感。之前提到了要让老板或客户充满期待,但我们最终呈现的结果必须让他们超出预期,给他们惊喜。最后,就是设计师自己要充分自信,充分相信自己,了解自己的工作。

 

《用户体验的“开放”策略——开放平台与内嵌应用设计实践》

交互设计行业是一个互相开放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多的大型公司和有影响力的产品选择开放自己的平台和服务,让第三方开发者建立在其平台上实现商业上共赢。作为开放平台,如何能设计一个高质,高效的开发环境,让开发者设计出良好的体验?作为开发者,又如何在各平台中权衡得失设计出最好的体验给消费者?

在大家积极的自我介绍中,工作坊在轻松的气氛中拉开了帷幕。朱一冰首先为我们介绍了当下市场趋势和主要的平台。随后为大家介绍了设计一个好的平台三个核心理念:一是开放什么,即需要首先清楚现有产品价值和第三方价值;其次是用户怎么用,即考虑用户功能或体验需求,以及与开发者商业的共赢;最后是平台质量,要搭建有质量的平台。朱一冰总结本次工作坊:“首先,我们要确定正确的开放策略,并且要为你的设计跨出第一步,尽量提升平台质量。”

 

《多点接触挖掘用户可感知的设计价值》


每个产品平台都希望能够传递用户可感知的设计体验,但这个过程当中,不论是设计师还是产品经理或者项目负责人,都可能会遇到要传递的信息是否被用户真实感知了,在此之前能否通过一些方法和工具对所做的设计体验有所推导和保障?淘宝UED交互设计专家陈小桃的工作坊与参会者一起探究如何把体验设计的情感化和用户感知传递的做得更为有效,发挥出设计应有的价值。
在开始之前首先是暖场互动,陈小桃通过在15S内画出坐在左边的同伴这样一个特殊的小游戏,使参会者更快的熟悉彼此,讲述了了“暂缓评价”“勇于行动”、“创意多多益善”这三个道理,同参会者一同讨论对用户设计感知的看法。其次陈小桃通过情境案例ICLOUD DRIVE,培根闹钟的案例,讲述如何挖掘用户的行为路径,如何分析用户的触点来达到“好的体验需要被用户感知”的目的。
接下来,由邵鹏给大家讲解“被用户感知是一件重要的事情”。通过亲身经历的APPLE引导的手机业的变革的故事,讲述了服务前,服务中,服务后这三个理念的重要性以及触点感知对服务每一个环节的作用。邵鹏请在做的嘉宾回答“产品与服务的关系”,强调多次体验的累加,并通过小米路由器、NIKE PLUS 、可口可乐第二次生命的故事记录人们跑步轨迹的故事,再次强调了“多触点是一种全景的方式”。

接下来陈小桃介绍创新工具PERSONAS、触电矩阵来做用户触点体验感知的挖掘。通过学渣也要考四级的例子,讲解用户画像中需要的行为路径、体验者旅程和情绪变化这三个方法。将五感与用户同理心分析结合,从而构建体验地图的设计价值点传递。鼓励参会者分组练习“我要回家”这个情景案例。在现场激起了大家的热烈讨论,陈小桃与邵鹏也对大家进行了指导。接下来邵鹏介绍了同理心在设计中的重要性,如同理心地图帮助大致描述用户的细分特征,五感图在产品设计中如何改善生活的五感设计等。

此次工作坊从PC到移动,以可口可乐,NIKE+等概念等为案例,跟大家分享和交流淘宝一些产品在线上线下情景化体验上的思考,以及相应的设计方法和流程,同时通过工作坊跟大家一齐来实战演练“服务体验与用户五感分析结合的体验设计方法“,运用行为路径分析,关键的用户路径/触点矩阵图,以及不同触点上用户的五感分析,挖掘用户感知的体验情绪板,推导传递的设计体验,找出有效的设计价值。陈小桃指出与其后期各种监测验证优化,不如在前期就把用户的感知融合在整个的设计推导过程中,把体验设计的情感化和用户感知传递的做得更为有效,发挥出设计应有的价值。

 

《设计中的商业策略》

设计的本质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手段,我们却往往过多的关心用户端的体验策略,而忽略商业价值这一企业生存的根本立足点。体验和商业有时被过分的包装成矛盾的一体,其实其中存在微妙的平衡与互补。针对这些问题,来自京东商城的产品设计高级经理赵汗青与参会者一起探究在当前空前要求节奏和效率的时代,如何运用设计,使商业效益最大化,找到用户体验与商业价值间的平衡点。

“用户关注的东西和产品经理是不一样的,用户的使用方法和设计者的出发点也常常是不一样的,”赵汗青引出了本次工作坊的主题:“设计的本质,就是在有目标的前提下,通过思维和行动解决问题的行为过程。”赵汗青认为,要成为一个好的设计师,需要同时具备设计能力,还需要具备市场营销和经济学的知识。接下来,他通过列举VIRUS SHIELD、IKEA、AMAZON等案例,并详细介绍2011年京东首页改版的情况,阐述了设计的改变往往的处于提高商业转化率和添加广告位的目的,其根本原因还是服务于商业。
“视觉设计很简单,但是资源分配很难,运营部着重的地方不一样。”赵汗青说,“改页面关键的部门很多,改任何一个地方都要到各个部门寻求意见保证大多数都满意。所以说,一个大公司‘简简单单’改一个页面是很困难的事情。”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人机对话中的磋商体验》

在过去的三十年,一个强大的创新方法论产生了。它将影响人类、商业、技术发展的因素都集成一个新名词“设计思维”。这种人本主义范例来源于设计、社会科学、商业和工程等专业。在高绩效的项目团队应用多样化的观点上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和实施。它创建一个充满活力的交互环境,利用概念原型设计促进快速迭代学习周期。该模式已在创造创新产品,系统和服务等方面证实了其可行之处。斯坦福设计研究中心主任赖瑞莱弗(LARRY LEIFER)在2014国际体验设计大会上带来《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人机对话中的磋商体验》工作坊。

赖瑞提出在设计中应该具备三个层面,DIALOG—人机之间的信息交互,EMOTION—人机之间的情感交互,LEARNING—人机之间的适应性知识交互。为了更好的让参会者体验在设计上这三个层次的含义,赖瑞以汽车设计为例,让参会者三人一组,一人扮演“汽车”,其他两人扮演“司机”来进行情景模拟,分别设计和建立司机和汽车之间的对话交互界面、情感交互界面以及适应性学习界面来体验人机交互过程。

赖瑞在解释情感交互中,举例说“一扇自动门是否能够想人类一样表现出社会性的行为”,为了研究这个问题,赖瑞的团队设计了一个实验,在他们的研究中,会呈现一些视频,视频中呈现出行人进过一扇自动门时,门呈现出不同的开关的时间和速度,要求观看者来通过自动门的“行为”来推断门的性格。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通过观察其他人的行为来推测其性格,并作出相应的反应。在人机交互中就体现为情感交互。

在本次工作坊的第三个部分适应性学习(ADAPTIVE LEARNING),为了解释什么是适应性学习,赖瑞通过视频向大家展示了一款智能书包,这款书包会自动学习到装入其中的物品,当用户忘记将某件物品放回时,书包会震动提示用户。
最后赖瑞总结到创新就是在沟通过程中的投入思维和情感,而其中的体验感越高,创新才越有价值。通过把握多种可能,我们可以掌控是否要创新。我们可以收集一个行为的语料库,面对各种不确定因素提高找到创新途径的可能性。其重点在于我们询问的问题以及所做的决策。我们通过一套实用的案例和研究发现来解释一些原则和行为的概念。

IXDC,引领设计变革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