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与移动互联网产品已成一片红海的今天,如何还能成功塑造产品活力以打动人心?产品如何保持一颗简单的心却又能打动用户?如何把“大”做到简,把“小”做到美?针对这些问题,RIGO design创始人兼设计总监朱印在体验周带来了工作坊《手机中的大设计与小设计》。
RIGO design创始人兼设计总监朱印
本场工作坊中,朱印首先就其工作坊主题“大设计”与“小设计”问题作出阐释。朱印预言,在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如何做好响应式设计,跨端设计是未来设计发展很重要的方向之一。他启发在座设计师思考:如何将“内容”融入整个交互,视觉,技术设计的过程之中,使一切设计都是以内容为核心——因为对用户来说,最终的聚焦点永远是内容。由此,他主要从五个方面对手机中的大设计与小设计的演讲主题展开论述:一,产品感;二,灵活的流程策略;三,全方位的设计介入;四,找到适合的解决途径;五,合纵连横,自上而下的设计策略。朱印说:“我们经常会问用户体验设计师,什么是用户体验?如果他能夸夸其谈,那么他的理解不一定是符合现实中的情况,很可能只是纸上谈兵。”
他以应用Instagram为例证,向观众分析了其优点: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应用,它是最早做滤镜的应用之一。首先,我们拍照不仅只是为了记录。再者,我们每个人在同一个场景下拍出的照片都是不一样的,除了这些变量因素之外,照片经过滤镜处理,就会输出更加不同的结果,这些具有差异化的照片视觉效果都代表了“我”对此时此地此景的感受和情感化的体验。Instagram相当于给世界上每个人都发了一台宝丽来相机,让大家一起记录下地球上的每一刻。
朱印的分享很坦白,很诚挚:“我觉得设计师一定要去听产品发布会,老罗的,雷军的,吴欣鸿等人的我都去看了,因为不去听发布会你根本不知道怎么通过讲故事向用户介绍你的产品。”比如,他坦言很佩服美图秀秀的开发团队,并十分看好他们的美颜手机。他用“惊讶”来描述他在产品发布会现场听到美图团队对滤镜、液化等图像处理的看法——因为大多数人看到的只是别人拿着手机在自拍的行为,但是他们看到的却是别人在用手机化妆!我们把手机仅仅当成手机,他们却把手机当成了化妆品。
其后,朱印带领参加人员一起回顾了小米手机操作系统V5的整个设计过程,与大家一起探讨了如何在当下智能手机设计的红海中寻找蓝海,如何找到适合的产品设计方向与开发节奏。他具有建设性地提出:设计师不单单是设计某一款产品,更为重要的是,如何把这些生活化的产品组合起来,形成一种生活方式呈现给人们。
朱印这样分析产品界面的设计准则:在陌生的环境中,当有陌生的人让我们做陌生的事情时,人们往往会有恐惧感,所以我们在设计产品界面时一定要简化操作,提供给用户最重要的操作入口,而不是提供一大堆没有重点的选择给用户。他认为,有一些创新的小点如果能够被重复使用和反复的打磨 ,那产品可能就会变得更有价值起来。在做一个产品时,设计师需要先想能不能在产品感上出色一些?如果不行那能不能在交互上创新一些?如果交互上也行不通,那我们我能不能在视觉上做的与众不同?如果还是不行,那我们最后在产品的包装上就要做的不一样。总之,要做出自己的差异化和创新性。
因此,朱印从三个层面分享了他之于MIUI设计历程的经验:首先是产品感。产品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看待产品的角度和方式,产品设计的直觉与定位,产品的想象空间。其次,设计流程的主要内容有:针对不同的产品与参与者,制定灵活的流程策略;在设计的过程中不要过早地关注细节;与其做个半成品,不如做好半个产品。再次,全方位的设计介入是说从硬件底层,到技术开发,设计,用户体验,测试一直到市场,运营等各个环节都是我们设计产品时需要考虑的。对于“数据”,朱印认为,数据没有好或坏,只有客观或不客观;但相比之下,反馈既有好与不好,也有客观与不客观,所以我们要感性地看待数据,理性地看待反馈。
最后,工作坊进入交流与问答环节。参会设计师纷纷与主讲人进行互动。朱印妙语连珠,让参与者大呼过瘾:
谈趋势:“女性手机和老人手机是未来垂直领域手机产品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谈时机:“不管你的产品怎么样,时机是最重要的东西。我觉得现在是互联网行业最有趣的时候,因为大家都憋足了劲去做入口,做平台。”
谈ROM:“我们做了很多款ROM,但是我觉得这三点是最重要的:一,塑造适应中国本土化的ROM;二,创造优秀的差异化用户体验;三,树立品牌化的产品DNA。”
谈产品:“全世界的手机最不缺的就是功能和APP,但有没有价值就是另外一说了。优秀的产品不是功能的堆砌。用户需要的不是功能点,而是兴奋点!”
谈运营:“运营是需要被设计的,而且是需要高手去设计的。”
谈探索:“设计让我们在探索的路上了解到自己是多么的无知,也正是这种无知让我们不停的探索和更好的了解自己。”
谈事业:“最重要的东西,没有之一,就是视野。”
谈人生:“人是需要折腾的。”
朱印与观众深入交流、互动
更多精彩,关注2013中国交互设计体验周官网:http://ixdc.org/IxD2013/